青少年沉迷网络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青少年网瘾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那些深陷网瘾陷阱的花季少年为了上网,不少走上了歪路邪路。对于这样的青少年,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的教育缺失以及社会关注不高成为青少年网瘾的外部原因。网瘾之戒,在于补足教育,完善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网瘾之戒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李锋教育的小编收集到了一些相关的案例希望给大家起到一定的警醒的作用。
安徽网瘾少年服毒自杀。16岁的安徽少年胡彬(化名,下同)在离家出走,连续上网11天后选择了服毒自杀,由于服用的农药剂量过大,经过6天6夜的抢救,医院最终也未能挽救住胡彬的生命。在抢救的过程中,胡彬向父母讲述了自己11天的出走经历。原来,为了好好打网络游戏而不被父母找到,胡彬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前往县城里的网吧,而是去了一个乡镇里的网吧。在控制不住的网瘾与内心愧疚之意的徘徊矛盾之下,这名少年最后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求得解脱。
网瘾青年杀害亲人。四川青年胡安戈(化名,下同)沉湎于网络,在大专毕业之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他以做水产生意为名向父母要了5万元本钱,可是他却把这笔钱用于打网络游戏。由于担心父母查账,就两次对他们下毒,致使父母中毒身亡。胡安戈被一审判处死刑后,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正式将玩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但是该标准并未成为这名网瘾患者的免死金牌,二审法院维持了死刑判决,最终胡安戈被执行死刑。
沉迷网络进行绑架勒索。90后少年张某因网瘾严重入不敷出,遂产生绑架勒索钱财的念头。在将其工作地点附近的一名4岁小孩进行诱骗绑架后,为防止孩子叫喊引起他人察觉,张某实施了用手捂嘴、用砖块砸击头部及将砸昏后的小孩身体倒置于有水的窨井内等行为,致该名儿童因机械性窒息而死亡。随后,张某在其暂住处先后通过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以绑架为名,向受害人的父亲勒索赎金人民币20万元,但随即便被公安机关抓获。该案经审理后判处张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及赔偿被害人父母经济损失。
青少年戒网瘾,在于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三观。当今社会如同一个大大的染缸,充斥着各种颜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只有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孩子远离网络的诱惑。我们要对网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应该让孩子去面对网络,而不是去回避它,鼓励父母跟孩子共同在网上去冲浪,去交流、去学习,扮演好孩子和网络之间的过渡、引导、桥梁的作用。而学校、老师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和空间,而全社会也需要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上网的环境。只有这样,网瘾少年才会越来越少,类似的悲剧也就不再发生。
心理辅导能解决孩子哪些问题
-
学习类
厌学、学习困难、对学习不感兴趣
考试压力大、作业拖拉
-
情绪类
脾气暴躁、意志消沉、抑郁、焦虑情绪、
偏激冲动、强迫反复、胆小害怕抵触
-
人际交往类
亲子教育、人际关系混乱、同龄人边缘化、
青春期叛逆、拖延现象、校园霸凌
-
成长类
网瘾、自卑封闭、思维迟缓、抗挫折力差、
不良习惯矫正
尊重孩子,当孩子叛逆时,父母的第一要务是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而不是责备孩子或者动用家庭*,父母应向孩子传递尊重他们和愿意倾听他们想法的态度,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应尽量征求意见,避免命令、强迫孩子做事,比如,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一定”等强硬的词,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另外,当孩子的意见与父母的相反时,父母不要急于打断或反驳他的观点,而要鼓励孩子先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帮助他养成善于表达观点的习惯,之后,父母应告诉孩子自己会认真地考虑他的看法,消减孩子的逆反情绪...

同辈群体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同辈群体或相近群体的互相认同、相互感染与转化作用非常大,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如爱出风头、唱反调等可能潜移默化在不稳定和模仿性强的的孩子身上,容易形成叛逆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去引导孩子正确去认识社会现象,分辨不同性质言行的社会积极与否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我审查、自我处理。
参加军事化管理能解决孩子们的这些问题
孩子们存在的共同点·COMMON POINT
- 热爱军旅生活
渴望感受军旅生涯
- 拖拉、散漫
无时间观念,自理能力差
- 注意力不集中
做事不专注,效率不高
-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尊重和感恩意识
- 生活习惯不规律
儿时生活规律,长大自控力差
- 欠缺团队精神
无分享、不懂团队协作
- 行动力不够
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
- 沉迷电子产品
自我封闭,缺乏与他人沟通